细胞治疗产品作为生物制品,其组成成分具有活性且一般不能进行终端灭菌,不仅要对生产工艺及设备进行把关,同时应重点考虑对制品的生产用原材料和辅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因为这是降低制品中外源因子或有毒杂质污染风险,保证生物制品安全有效的必要措施。
2017年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正式发布的《细胞治疗产品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以及2022年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正式发布的《免疫细胞治疗产品药学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中明确将培养基定义为生产用原材料。
根据相关指导原则,在选择原材料时应考虑其使用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安全性,安全性应评估包括可能导致细胞突变或存在致敏可能性的非预期影响等,必要性则应开展工艺去除效果验证和安全性风险评估,并对外源因子进行全面检测;合理性则应尽量采用已经获得批准用于人体的或符合药典标准的原材料或考虑使用适合产品的高质量级别的产品。
根据《中国药典》,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按风险级别从低到高分为以下四级,不同风险等级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至少应进行的质量控制要求见表1。
第1级和第2级都是获得上市许可或已取得国家药品批准文号的原材料,在细胞治疗产品的生产中尽可能考虑这些制药级别的原材料,目前,尚无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系统备案的相关原材料。
目前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监管要求,细胞治疗产品的生产用原材料主要为第3级的原材料,这类原材料虽然是非药用,但是其组分均要求无TSE/BSE风险,对于培养基而言,建议应主要考虑无异种成分的无血清培养基或者无动物源成分的化学成分限定培养基。无论选择何种培养基,均需对其进行风险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原材料的来源、组分、功能、使用阶段、质量控制等,培养基还需要具备相关证明文件,包括来源证明、检验报告书(COA)、说明书、无 TSE/BSE 声明等。
为了提高对培养基风险的把控并保证培养基质量的均一性,培养基的生产过程可参照 GMP 的相关原则或要求,对于非药用的培养基应该参照cGMP的法规,如该培养基已经按照医疗器械法规进行注册或备案,则制造商应该按照医疗器械的生产质量体系要求对培养基的制造过程、设施和最终产品都有进行监控和质量控制,以此保证培养基的可追溯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株式会社细胞科学研究所(Cell Science & Technology Institute, Inc.)作为培养液专业制造企业,专门从事高端培养基的开发,亦是NIPRO细胞药的生产基地,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治疗用培养基均为GMP级。其中ALyS705、CiMS-BM两款化学成分限定细胞培养基已获得日本再生医学产品适用证明。已获得ISO9001质量体系、医药品制造销售许可和体外诊断用医药品制造销售许可等资质。
贝索细胞的无血清细胞培养基ALyS505系列、BC-T4系列、DPBS、胰酶消化液、细胞保存液等均获得医疗器械一类备案凭证,其主要原料以日本原装进口为主,其化学成分符合日本药典要求;其生产用水为符合体外诊断试剂要求的纯化水;其生产过程符合ISO9001和ISO13485质量规范,相关产品均可提供申报细胞生物制品所需的相关文件及资质。